我們說玉石自身的文化內涵頗為豐富,傳承和影響力也是最為久遠的。玉器發展華夏文明的縮影,和田玉原石收藏保存對于我國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可謂是極其深遠。
距今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君子比德于玉”這樣的說法,將世人的美好品德與光滑溫潤的玉石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而到了東漢許慎所著有的《說文解字》里,更是將玉的特征歸納為“五德”,即后人所熟知的“仁、義、智、勇、潔”,后世就用這“五德”來比作君子。
到了《辭海》中,有關“玉部”共收錄的詞匯更是多達到了150余條,其中不乏有贊美吉祥類的詞語。我國使用玉器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綿延至今,可算得上是極具強盛的生命力,我們不得不說玉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又一大奇跡。
相對于其它的藝術品收藏來說,玉的生命力與收藏價值顯得更加的悠久。為何這么說呢?青銅器盛行于商周,距今為止也不過是1500多年的歷史;而瓷器最早出現在南北朝,也不過距今在1600-1700年的歷史。留存于世的書畫作品為隋唐時代所作,至今不過也只有約1400年的歷史。而玉卻是見證了華夏5000年的文明,這也就是為何玉石收藏更具有價值,其收藏意義非比尋常。
▼堅固耐久,易于保存。
我們知道,玉石的礦物學名稱為透閃石或陽起石,整體的硬度表現也比較出色,一般維持在摩氏6-6.5。玉石的表面看似極為細膩,但其質地表現卻是極為堅硬的。大可不必擔心,玉石會受到自然界的風化侵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玉石對于保存環境的條件也要求不高,這使得它更加便于收藏。要知道,絕大多數的古玉雖然埋藏于地下歷經千百萬年之久,但出土后,這些玉石的光彩依舊,即使這類古玉的表面出現了沁色,其造型與紋飾依舊能夠清晰辨別。
▼可觀,可玩,可佩。
玉石的價值還不僅僅停留于此,玉器不但可以像瓷器這般陳設在案頭,更能夠像書畫那樣懸掛在墻壁上,當然了你也可以將其佩戴在我們身體上的各個部位,如:頸下、腕上、腰間等。如果你有雅興還可將其放置在手中進行把玩,真可謂是一器多用。
▼保值、增值性好。
有一點你必須要了解的是,時下很多藝術品的原料和人工合成脫不了干系,可以無限產出。但是,玉料卻一種生長于自然環境下的稀有天然礦物,具有極強的不可再生性,總有開采耗盡的時候。
▼市場廣闊,群眾基礎好。
我國愛玉、尊玉自古以來就傳承下來的這種文化傳統,因而全世界華人都有尊玉、崇玉的情結。而在當下社會各階層領域中,無論貧富,幾乎家家都有玉器,其流通性更是不言而喻了。
而在現代玉石、玉料中,以和田玉籽料最為名貴也最受世人追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