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過程本身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情,100個創業企業,可以存活下來的,目前的數字來看只有1%甚至更少,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為7-8年。創業的環境和競爭是如此的激烈,就像是一場開跑了之后就沒有辦法再回頭的馬拉松,所以創業前的機會識別、創業者本身、資源和資本的準備會變得非常重要。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從克強總理在提出來的,到現在已經有7年了,在這個七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創業環境和土壤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大家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是:各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都在舉辦創業創新大賽;出臺各種創業創新政策;提供給各類創業企業的扶持補貼和獎勵等等。創業者其實已經迎來了一個很好的創業時代,一個創業大時代的開啟,也意味著你非常有可能在這個大時代的背景下,成就你的創業夢想。
中國經濟發展到目前這個階段,我個人認為還在資本聚集的前夜,這個什么意思?也就是說大資本還沒有完全壟斷市場,雖然互聯網行業2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資本壟斷,特別是電商行業,阿里的市場占有率是40%,京東20%,拼多多20%,其他20%。當然政府也已經意識到壟斷的破壞性,所有也開始阻止這一現象,據說給阿里開出的罰單是9.7億美金,就因為“二選一”的壟斷行為,當然對于年利潤200億美金的阿里來說這點罰金不算多。
資本還沒有完全聚集的行業在中國還有很多,但是大多數還在一些新技術、新興的行業和產業,類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環保、新消費模式、醫療健康等等,所以對于創業者來說還有很多機會,可以把一個小的創業項目做成獨角獸。 創業的最好窗口期,永遠都是在資本還沒有完全聚集的地方,我們需要聰明地識別出這些機會,才有存活并且壯大的條件。
現在的創業群體已經變的越來越多元化了,有企業高管出來創業的,有大學畢業后就開始創業的,更有許多90后、00后,在海外留學回國的年輕人,他們崇尚個性、勇于冒險,有創造力,也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創業究竟是什么?如果需要給它一個定義:就是發現市場需求,尋找市場機會,并通過投資經營企業來滿足這種需求的實踐活動。創業是一個項目從創新、觸發事情,到執行和成長的過程。見圖1.
這是Moores Model的創業過程圖,這張圖的信息量很大,包含了創業過程中四個階段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創業者可以對照該圖,去評估一下自己的關鍵性影響因素,來清晰地規劃未來創業的路徑和目標。
新企業的誕生通常伴隨一個觸發事件,或許是創業者沒有更好的職業前景,或者是創業者特意地搜索創業項目,或者是機緣巧合遇到一個創業項目。這些創業的想法都取決于他之前的職業背景、家庭、朋友、自己心中的榜樣、國家經濟的政策以及資源的可用性等等因素。
我們早期投資的企查查項目,三位合伙人之前有兩個在電信行業做軟件開發,接觸到企業大數據的相關內容,做了個企業信息的簡單查詢數據庫,給用戶提供精準的大數據信息服務,目前,企查查總用戶數量已經超過了3億,總查詢次數突破10萬億,已經成長為一家實力雄厚的大數據行業的獨角獸。
圖2為創業機會識別的對照表,把創業機會按照客戶、趨勢、市場規模、價格/頻率/價值、分布、競爭、關鍵成果因素、供應商、政府和全球環境10個細分項,做了好機會和差機會的比對,通過對比,可以比較粗略地篩選出好的項目
為了確認擁有一個好的機會,創業者必須深入地了解他們的客戶。好的機會是指在當下就擁有很多客戶(市場規模),而且在未來會有更多的客戶(市場增長);并且,這些客戶會經常購買這個產品且能夠接受較高的價格(高利潤)。因此,每個創業者應該是市場的學生。需要清楚地了解:哪些趨勢在聚合?這些又會影響現在的和未來的客戶需求?
孫霄漢,上海竑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管理合伙人/執行董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英國杜倫大學博士,亞洲區塊鏈學會榮譽顧問,福布斯中國撰稿人、火星財經專欄作家,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導師,東華大學區塊鏈實驗室高級顧問。曾任職于國內網絡通訊上市公司副總經理、戴爾(中國)有限公司高級運營總監。研究及投資領域:信息科技、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投資案例:企查查、聚信立、倍業科技、云象區塊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