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等到你。”
這兩日A股漲勢喜人,倉位高的股民自然高興;但因為漲得太急,更多的是踏空的朋友,看中卻沒買的票已經N連漲,自然是想追又怕,糾結癥焦慮癥統統要犯,恨不得股市明天重回大跌。人心多有意思,從來活在比較里,不患寡而患不均。
今天,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秀”。會議材料一共包括七大方面內容,分別是:持續推進基礎制度改革;支持服務實體經濟,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防范化解領域風險;對外開放上新臺階;維護市場穩定和激發市場活力取得機制性成果;法治建設和依法監管權取得積極成效;加強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
一、好了進入正題。今天我們來觀察行業。我們發現,給民企放貸款的銀行和做融資的券商們,可都樂開了花。
看看背景先。2018年10月,A股毫無還手之力地跌穿了2500點,各種底部點位預測紛紛出爐——2300點,2025點,2000點,甚至于還有人悲觀到說要推倒中國股市重新來。
2019年1月,商譽減值連環暴雷,61家上市公司提示了商譽減值風險,更有甚者計提4.9億商譽砸出一字跌停。
種種這些,讓股權質押風險上升到了“硬性任務”的高度。“硬性任務”各位體會一下?就是強制要求金融機構不準強行平倉,拿出誠意紓困民企,以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不過春節伊始,伴隨著中美貿易談判釋放順利進展信號,美國延后對中國加征關稅,A股也大漲了起來。在2月25日被徹底點燃之后,市場連日沉浸在“牛市”的氛圍中。
二、A股漲到今天,業內人士說,股權質押風險已經初步化解。
某股份制銀行風險管理部人士甚至對筆者說,如果股市再穩步上漲,一些股價較高的民企還有望能繼續從券商、銀行新借出一筆錢。
我們梳理了一下,截至2018年末,A股3530家上市公司幾乎都有股權質押貸款。所謂股權質押貸款,就是大股東將自己的股權作為質押物押給券商或銀行,券商、銀行根據股價打一定折扣進行放款。
如果對券商和銀行的股權質押業務性質進行細分,還可以進一步發現券商和銀行股權質押的些許不同。例如,券商“融資、融券”沒有信用風險敞口,需要實時盯市,這使得股價一但下跌,券商的平倉壓力更大;銀行主要將股權質押作為增信手段中的一種,而純股權質押貸款極少,所以相比券商,銀行顯得淡定一點。
但二者都很難應對一個尷尬的問題——股價“跌跌不休”。
實際上,上文說到的2018年的那一次跌穿2500點,A股上市公司的股權質押問題已經迫在眉睫,甚至被上升到“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高度。許多民企一旦被金融機構強行平倉,自家企業易主都可能在所難免。這也是為什么去年年底東方園林老總奔走相告,甚至向人民銀行行長易綱提議要辦一家銀行救民企了。
更嚇人的是,有時候爆倉是會爆出“連環炸”的。文縐縐的說法是,股權質押風險外溢還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比如,一旦一家企業(特別是民企)被平倉后,將導致該上市公司股權被拋售,引發更多股票價格下跌,有的是融資盤資金鏈相連火燒過去的,有的是恐慌之火先燒了,導致更多平倉的“多米諾”。比較熟悉的案例是2009年美國金融危機中,與房地產相關的“有毒資產”。
盡管去年年底,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等一眾金融大佬紛紛出來喊話要求金融機構不要“落井下石”,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科學合理地做好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在質押品觸及止損線時,質權人應當綜合評估出質人實際風險和未來發展前景等因素,采取恰當方式穩妥處理。
可在商言商,股價如果一直跌下去,銀行、券商畢竟不是慈善機構,肯定不會自己當接盤俠的吧,他們也要為他們自己的股東和投資者負責。
去年由于股權質押而引發的官司糾紛就不在少數了,主要集中在沒有風險敞口的券商一頭。例如,天風證券披露8起訴訟,半數與股權質押有關。今年2月13日,華融證券也爆出涉及8起糾紛案,其中也有6起涉及到股票質押糾紛,累計涉及金額近30億元。
2019年1月已有太平洋證券、方正證券、興業證券、長江證券等在內的多家券商發布了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公告,平均每家減值準備約5億。
那期間,我們看到金融監管部門在行動以控制風險。以北京銀保監局為例,就要求轄內機構避免強制平倉,還在風險考評中豁免了股票質押賬面浮虧,可以不納入。
三、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股市終于是漲了。
筆者前兩天在江陰等民營上市公司聚集地調研,發現當地有股權質押的民企老板也松了一大口氣。
不過一位接近證監局的業內人士對我說,這次股權質押融資危機得益于A股出其不意的大漲,解套實屬不易,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質押雖易,解套不易,且行且珍惜。
這位接近監管人士還希望通過我們給企業一點忠告。他說,除了宏觀因素的外因,企業實際上在過去一個階段,確實存在加杠桿過多、資產擴張過快,帶來財務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加劇,現在各方面紓困資金下來,包括股市回暖也有助于舒緩資金問題,但企業此時不應該去慶功,而是反思自己發展路徑,調整發展戰略。
他建議,企業在度過難關后,對于過于多元化發展,短期無力支撐的業務和資產,要想辦法處理。
去年紓困民企時,咱們的“愉記段子手”系列給大家創造了一句梗,可不能“從ICU出來就進了KTV”。現在也是如此。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升主業競爭力。
那些背離主業的、資金鏈環環相扣的大擴張,對,是能在信貸寬松周期里短時間雞犬升天,可是請問以10年、20年的時間長度回頭去看看,是不是大部分都高處跌落了,而且那么高的地方跌下來,這輩子都不一定起得來了。
資產負債相對健康才能走得遠。
四、眼見著這輪民企資金緊、股權質押爆倉、融資難,我一直有個困擾自己的問題,這些資金難,究竟是民企們經營不力的禍首之一,還是正好反過來,有的民企們自己先經營不力,從而導致的結果?
以前當記者,每年都要走訪盤點百億級、千億級民企。那個時候我就用最基本的常識在想,或者說在想不通:他們發家的主業究竟是什么啊?什么玩意能賺出這么多錢搞出那么多資產?
后來我武斷地發現了一套“規律”:不是挖空心思做深做精主業,而是挖空心思整概念——找資金——搞投資——哇哦變多元化集團經營了——再融資——再搞投資——哇哦參控一兩家上市公司了還有地產板塊了酒店板塊了——然后所有的資產能抵押的抵押、能質押的質押,就能再再融資——再再搞投資——去搞各種金融牌照比如租賃的支付的保險的或者參股銀行——哇哦這下不得了產融結合巨無霸,搞到保險或銀行就意味著控制了低息長端資金或者有了“錢袋子”……
你有沒有聽到過,主業清晰發展有序,安份安定安穩如老干媽、華為這樣的企業,向國家嚷嚷過融資難融資貴所以要命了嗎?
上面這套“規律”,在經濟上升期、貨幣投放期、信貸寬松期、資產泡沫期,當然非常牛!有句話要“撐死膽大的”,說的就是他們。
不過,就像上文說的希望大家拉長時間軸來看問題看真相,還有句話叫“德不配位(財),必有殃災”。這套玩法一旦開始了,質量越大慣性越大,不是半途說收手就能收手的,根本停不下來啊親。
然而悲催的是,外部環境會春夏秋冬地切換,就像前年和去年的光景:經濟放緩期、貨幣去杠桿期(去年上半年)、信貸緊縮期、泡沫破裂期。
那套玩法,成功的要訣,是信貸須寬松 資產須上漲。反之則潰敗。而他們卡死的流動性,剛性的須越滾越大的雪球,是他們根本無力在潰敗前抽身的——壓頂五指山。
你要問,這雪球咋就滾成了剛性的了?筆者曾經舉過這樣的例子:
某去年發生過債券違約的大型民營集團,2016年收過南方某城商行N的股權。其資金來源,就是靠其自己實際控制的多個融資平臺,先向N總共貸出了約30億,反手再用一個干凈的主體,出資不到20億,入股N的股權,并躍升至N的一大股東,末了,這些股權還可以拿出去質押再貸出錢。
就算你可以預卜未來,在2018去杠桿前就通風報信,比如在2017年去讓這民企趕緊停手,立馬撤退。他停得了么?沒可能,他那兒啊,一堆資產拉久期,一堆債務在生息。
回到今天的主題,股市幾根大陽線,可能是這個雪球頂上出了太陽,警報有可能暫停了。但是ICU出來別去KTV,企業的病還得治,藥不能停。
本文轉載自:https://mp.weixin.qq.com/s/bulqNd64SiNGKLwbmrxwhQ